上海俊辅-艾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Shanghai JunFu-AiFu life science

细胞自噬

R-C (1).jpg

细胞自噬是通过溶酶体进行蛋白降解和细胞组分调节的过程。自噬主要受细胞内的营养匮乏刺激而产生,在生物体内发育、分化、环境胁迫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。研究发现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AP-LC3),简称LC3,参与了自噬的形成,并被证明了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常见的自噬小体标记蛋白之一。可在细胞中表达LC3-GFP融合蛋白,对自噬体的形成和功能进行监控。由于自噬涉及多条信号通路,可以诱导或抑制其发生。细胞自噬与个体发育、氧化性损伤保护、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。因此,可在相关疾病研究中检测自噬,研究基因功能。



一、细胞自噬的功能

细胞自噬:又称为Ⅱ型细胞死亡,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(autophagyrelated gene,Atg)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。

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,为了节能,细胞会把体内无用的、有害的物质吃掉,这就是自噬,这不仅保证了细胞的活力,还消除了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基础。2016年,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就因发现了“细胞自噬”的机制,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我们的细胞最外面是细胞膜,中间是细胞质,最里面的是细胞核。大多数细胞活动是在细胞质中进行,细胞活动会产生大量残渣,甚至在代谢过程中出现错误,装配出异常的蛋白质,疾病就是因此产生的。

线粒体也在细胞质中,是能量代谢的地方,线粒体代谢时也会产生很多副产物,比如活性氧,活性氧会引发基因突变,由此致癌。

一旦“细胞自噬”启动,就可以将细胞质里的代谢残渣、异常蛋白质以及活性氧清除掉,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。

研究发现,人体一旦遇到养分不足、缺氧、生长因子缺乏等情况,细胞就会加速自噬。相反,如果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升高,细胞自噬能力就会降低。游离氨基酸就来自你的食物。适度饥饿之后,游离氨基酸的浓度降低,细胞的自噬能力也就提高了,身体又恢复了。

目前根据发生过程分为三类:Macroautophagy,Microautophagy和Chaperone-mediated autophagy-伴侣介导的自噬 CMA)。

二、自噬的过程

1)细胞接受自噬诱导信号后,在胞浆的某处形成一个小的类似"脂质体"样的膜结构,然后不断扩张,被称为Phagophore(吞噬泡)

2)Phagophore不断延伸,将胞浆中的任何成分,全部揽入,然后"收口",成为密闭的球状的autophagosome(自噬体),即"自噬体"。

3)自噬体形成后,可与细胞内吞的吞噬泡、吞饮泡和内体融合(这种情况不是必然要发生的)

4)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autolysosome,期间自噬体的内膜被溶酶体酶降解,2者的内容物合为一体,自噬体中的"货物"也被降解,产物(氨基酸、脂肪酸等)被输送到胞浆中,供细胞重新利用,而残渣或被排出细胞外或滞留在胞浆中。

三、自噬的调控

1. 依赖mTOR(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)途径的自噬

1)PI3K-AKT-mTOR信号通路

2)AMPK-TSC 1/2-mTOR 信号通路

2. 其它的信号通路

1)3-甲基腺嘌呤(3-MA)通过抑制Class ⅢPI3K的活性抑制自噬。

2)beclin1和UVRAG作为正调控子,抗凋亡因子bcl-2作为负调控子共同参与组成Class ⅢPI3 复合物调控自噬。

3)GTP结合的G蛋白亚基Gαi3抑制自噬;GDP结合的Gαi3蛋白活化自噬。

4)死亡相关蛋白激酶(death-associated proteinlinase,DAPK)和DAPK相关蛋白激酶(DAPK-related protein kinase-1,DRP-1)诱导自噬。

5)PKA、casein激酶 Ⅱ、MAP激酶、calcium途径也在自噬错综复杂的调控网格中,但其机制还不甚清楚。

四、细胞自噬研究

        细胞自噬的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热点之一,广泛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。目前普遍采用的自噬检测方法包括电镜、免疫荧光、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自噬体及其标志蛋白,正常培养的细胞自噬活性很低,不适于观察,因此,必须对自噬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。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